您当前的位置 :天津滨海网>热论 > 正文
新能源产业全面爆发 赋能品牌跑出“加速度”
2021-11-05 17:26:15 来源:金融界网 编辑:

今年,“碳达峰、碳中和”成为热词,频频出现在大众视野。为尽早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新能源技术被纳入国家重点发展规划之中。在最新的“十四五”规划中,更是进一步提出要聚焦新能源产业发展,加快壮大新能源产业。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众多与碳达峰、碳排放密切相关的行业品牌如雨后春笋涌现出来,其中,汽车、电池等相关产业纷纷在新能源领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国内的新能源产业展现出强大成长潜力。

中国高铁,一张闪亮的“国家名片”,本身自带绿色环保属性,这与新能源产业发展理念不谋而合。随着高铁媒体的价值不断被挖掘,不少新能源品牌“牵手”高铁,借势其庞大的客流量、广泛的覆盖面、精准的触达度等传播价值,打通营销全链路,赋予品牌销售转化新契机。

站在风口,新能源产业全面爆发

较之以往,国内新能源市场强势、技术弱势的局面得到显著改变,上下游贯通的完整产业体系已经建立,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从更长远看,在“碳达峰、碳中和”的指引下,随着国家新能源政策的有序出台,新能源产业已经迈入全面爆发的初始阶段。

以新能源汽车市场为例,当前,新能源车市持续火爆,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数据,2021年1月至8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81.3万辆和179.9万辆,累计销量的渗透率接近11%。也就是说,每销售10台汽车,便有1台是新能源汽车。在“政策、市场、技术”三轮驱动下,中国新能源汽车正进入量变引发质变的临界区。新能源汽车亟待打破行业壁垒,建立全链路“品效合一”的制胜策略,以面对整个行业即将到来的高速增长期。

“新能源+高铁”——品牌营销新路径

一个行业兴起后,需要更强有力的营销支撑其品牌发展之路。中国高铁,无疑是最佳选择之一。

截至2020年底,我国高铁总运营里程已达到3.8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一。中国高铁背后,是中国科技崛起所带来的民族自信,以及中国高铁技术帮扶世界的大国担当,这与依托科技赋能、不断变革创新的新能源产业底蕴相契合。新能源以高铁作为品牌传播载体,利用其特有的媒介传播能力,能够为品牌突破行业壁垒,聚势向上新力量,促进品牌价值多维升级。

首先,高铁“安全、高速、便捷”的出行新体验,为高素质、高收入和高消费的“三高”人群所青睐,而他们除消费能力强外,对国家政策的响应程度、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群体间的社交属性都较强,既是品牌的消费者,也是品牌的分享者和传播者,这为扩大新能源品牌辐射范围、加深新能源产品认知度提供了庞大的受众基础。

其次,新能源产业走在科技前沿,引领低碳生活潮流,高铁作为一种绿色环保的出行方式,代表着中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在碳中和背景下,二者发展理念与未来方向一致。新能源居高不下的热度,与高铁本身的话题性结合在一起,自然获得更广泛的社会关注。而且,新能源以高铁“国家名片”的传播效应,提升的不仅是品牌价值的影响力,更为品牌发展带来新的模式与机遇,建立品牌传播战略升级的新平台和新窗口。

第三,对于新能源行业,线下场景营销是必不可少的一环。作为重要的线下沟通空间,高铁为品牌搭建具有抗干扰、强背书、强接触、深影响价值的“品牌温室”,构建了极具仪式感和体验感的营销场景,不仅提升消费者品牌心理顺位,还帮助品牌获取市场份额,力促品牌与产品销量双飞跃。

据高铁媒体运营商华铁传媒展示的相关案例可以看出,天能电池、锐客小微电动车、思皓新能源汽车、爱玛电动车、正统蓄电池等新能源相关产业品牌,顺应新时代资源共享、利益共赢的趋势,把各自品牌核心价值与产品魅力借高铁传达至全国各地,赋能品牌跑出了“加速度”,向着更深入、更多元、更立体方向发展。

在政策推动、市场引导、用户接受度提升等因素的积极影响下,新能源产业的未来发展无可限量。我们看到,新能源及相关产业的品牌也在寻求更多元、更具价值的营销打法,而高铁媒体对其营销的强大赋能作用,更加印证了我国新能源产业旺盛的生命力。高铁媒体聚焦价值深挖,着力营销能力升级,必将在未来为新能源及相关产业品牌注入源源不断的营销新动力。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天津滨海网"或电头为"天津滨海网"的稿件,均为天津滨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天津滨海网",并保留"天津滨海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