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天津滨海网>热论 > 正文
节日需求点亮新消费 为后续更大规模的“十一黄金周”注入强心针
2021-09-26 15:53:38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 编辑:

“每逢佳节倍思亲”,作为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中秋佳节承载着中华民族对团圆的渴盼和美满情思。今年中秋小长假期间,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吃月饼、游景区、享优惠,呈现出浓厚的节日氛围,而全国各地也纷纷推出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通过打造丰富多彩的消费新场景、新业态,以适应老百姓多样化、个性化的节日需求。

“新式月饼”掀起新风尚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月饼已成为凝聚中华民族亲情,体现传统文化品位的一种象征性应时食品。

记者走访发现,各大超市中,以散装称重和简约小套装为主的“袖珍月饼”备受顾客喜爱,吸引不少市民驻足选购。在月饼设计风格上,除搭配一些经典的中秋元素传统包装外,主打创意和美观的国潮风、创意风、联名许愿款、二次元等月饼也集聚市场,异彩纷呈。

随着时代进步,传统节日“食”文化在坚守絜矩中不断地创新与发展,折射出生活方式的变迁。从整体上看,今年的月饼市场仍以传统口味为主流,五仁、枣泥、莲蓉、鲜肉等老式月饼销量依然靠前。但站在年轻一代角度考虑,螺蛳粉、辣子鸡、辣条、韭菜、珍珠奶茶口味的各种花式月饼同样实力出圈。数据显示,今年螺蛳粉味月饼尤其受年轻消费者喜爱,在电商平台的搜索量上涨700%。

周边游带热文旅消费

出行方面,虽然只有3天小长假,但是人们出游的热情不减。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2021年中秋节假期3天,全国累计国内旅游出游8815.93万人次,按可比口径恢复至2019年中秋假期的87.2%。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71.49亿元,按可比口径恢复至2019年中秋假期的78.6%。

以北京为例,今年中秋节,北京市重点监测的202家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160.4万人次,较2019年中秋节增长34.7%;营业收入13715.3万元,较2019年中秋节增长2.1倍。

同时,随着年轻人成为出游主力,旅游的内涵和外延都在发生变化。搭帐篷、逛诗会、游乐园、看演出、赏月亮等个性化、小众化的沉浸式体验受到青睐,也激发了旅游供给的持续创新。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2021年中秋节假期文化和旅游市场情况》指出,中秋节期间,各地应对多样化文化和旅游消费需求,积极推动“本地人游本地”,推出了一批具有地域和民俗特色的文化和旅游产品,文化馆、博物馆等具有文化内涵的文化和旅游场所成为热门打卡地。

中秋期间各地文旅活动精彩纷呈,为旅游市场注入新鲜活力。行业分析师李姝钰表示,中秋假期短途周边游的火热形势,有望延至国庆假期。而随着传统文化蓬勃发展,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希望获得更多包含传统文化元素和民俗的产品选择,推动旅游体验朝着个性化、主题化的方向不断发展,也为弘扬传统文化起到很好的积极作用。

节日需求点亮新消费

旅游市场稳步复苏,体现出我国传统节日所具有的活力和文化底蕴,也促使假日消费潜能进一步释放。

结合中秋小长假传统消费高峰,全国各地特色活动齐发,推出具有中秋民俗特色、彰显传统文化品位的营销活动,打造多元消费场景。在相关部门组织带动下,各大商家也自主推出促销政策,使得本年度中秋消费市场呈现优惠更多、让利更足、购销两旺的态势。

根据商务部全国重点监测省市北京、上海、重庆、江苏省的中秋小长假消费数据显示,北京市商务局重点监测的百货、超市、专业专卖店、餐饮和电商等业态百家企业实现销售额26.6亿元,同比增长9.2%,较2019年增长6.3%。上海市商务委抽样调查329家零售和餐饮企业实现销售额25.8亿元。重庆市商务委检测主要商圈和重点监测商贸企业实现零售额71.4亿元,同比增长9.8%。江苏省商务厅对全省重点商贸流通企业的监测和初步统计,全省消费品市场累计实现销售额约59亿元,比2019年同期增长15.6%。

此外,时值中秋花好月圆之际,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打卡”夜间文化消费活动。各地的城市街区也都围绕市民假期夜间消费生活,推出富有不同地域文化特色的夜间品牌活动,以城市夜景灯光和地标性建筑为特色,结合文化娱乐、餐饮休闲、观光表演和生活配套形成的综合型集聚区,驱动城市经济发展。

李姝钰表示,今年的中秋与国庆假期之间仅相隔一周,因此中秋假期也被看作是国庆消费市场的预热。中秋小长假的诸多数据表明,依托国内大市场,在疫情防控大局稳定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国民消费借助“假期经济”有力释放,也为后续更大规模的“十一黄金周”注入一剂“强心针”。相信在“假期经济”的带动下,我国相关内需消费的战略支点还将进一步扩大,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更大的可塑性和韧性,进而使得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在新形势中获取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刘波)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天津滨海网"或电头为"天津滨海网"的稿件,均为天津滨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天津滨海网",并保留"天津滨海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