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天津滨海网>热论 > 正文
"东风快递"最牛烟花秀,相信世界任何其他国家都不会愿意收到
2021-01-15 16:01:41 来源:腾讯网 编辑:

2015年12月31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曾经的解放军"第二炮兵"终于脱下了陆军的军装,换上了属于自己的"火箭军"军装,正式成为人民解放军第四军种:火箭军。2020年的12月31日,是火箭军"五岁"的生日,在这一天,央视以一段一分钟左右的混剪视频,为年轻的火箭军庆祝生日。由于我国的地对地导弹全部冠以"东风"的称号,因此火箭军也被戏称为"东风快递",火箭军似乎也接受了这个昵称,还喊出了"东风快递,使命必达"的口号。不过,相信世界任何其他国家都不会愿意收到"东风快递"。

在中国古代的武学中有一句俗语叫作"一寸长,一寸强",意思是在双方势均力敌的情况下,手中的兵器长一点,就多占一分优势。其实这句话用在今天也不为过,即使在人类进入了热兵器的今天,同类武器中射程更远的无疑更占优势。正是由于这一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普遍优先发展航空兵部队,这是因为飞机的机载武器通常会比地面防空武器的射程远,而且现代战争中,飞机还可以携带精确制导武器,对地面和水面目标实施精确打击。而最重要的是,现代战斗机的作战半径一般在1000~1500千米之间,通过空中加油还能飞得更远。因此通过航空兵可以在很远距离上对敌方实施打击,而敌方却很难对航空兵实施有效反击。所以我们看到以美军为首的西方军队,在战场上一旦遭遇阻拦,首先就是呼叫空中支援,就是这个意思。

(弹道导弹射程远,速度快,威力大,是中国远程打击力量的核心武器)

虽然解放军也懂得空军在战争中的重大意义,但是自从建军以来,解放军大多数时间都处于装备劣势状态,甚至建国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的航空兵虽然数量庞大,但是技术上和美俄等世界大国普遍有2~3代的技术差距,所以陆军部队作战基本上很难指望航空兵的支援,为此,中国发展了自己独特的远程作战体系,这就是地对地导弹打击体系。

(和战斗机相比,地对地导弹一次性使用,弹头威力巨大,而且射程远,速度快,具备独特的优势)

解放军的火箭军建军思想其实很多参考了苏联当年"制空于地"的思想。因为苏联虽然在二战后成为和美国平起平坐的超级大国,但是无论是技术还是工业水平,苏联和美国都有很大差距,为此,苏军同样需要设法对抗美军的空中优势。苏军的办法就是发展大量中短程地对地导弹。在战争爆发时,使用中短程导弹,第一时间摧毁西方国家的空军基地,瘫痪西方国家的空军作战力量,而且即使西方战斗机已经升空,一旦机场被摧毁,飞机无处降落,也不得不后撤躲避,苏军就用这种思路,设法夺取前线制空权,以确保自己的坦克装甲部队可以快速推进。

(大型远程巡航导弹也属于东风家族)

解放军空军在很大一段时间内,在技术水平上甚至还不如苏联空军,但是解放军的中短程导弹技术并不落后,中国1956年就组建了火箭研究所,1960年就成功试射了自己的第一枚短程地对地导弹,所以苏军这套战术对于解放军有这重要的参考意义。而且后来在1987年,美苏签署著名的"中道条约"彻底销毁了双方储备的射程在500~5500千米之间的中短程弹道导弹。而中国恰好借助这段时间,集中力量发展,并实现了后来居上。目前中国的中短程导弹技术,不夸张的说,领先美俄10年都是保守估计——毕竟美俄两国都已经30多年没有研制和生产过中程导弹了,中国在这段时间取得的进步早已经超越了当年的美苏。

(全球第一种具备反舰功能的弹道导弹:东风-21D型)

比如大家都比较耳熟能详的反舰弹道导弹,其实在冷战时期,美苏都曾经研制过,但是由于技术难度太大而相继放弃,但是中国在经过长期的钻研后,成功解决了一系列技术瓶颈,最终实现了弹道导弹打航母的构想,并且已经列装了东风-21D和东风-26两款反舰弹道导弹,成为世界"独门绝技"。在2019年的建国70周年阅兵式上,首次亮相的东风-17型导弹更是惊艳世界,因为它把弹道导弹和高超音速导弹结合在了一起,使用弹道导弹的一级火箭作为助推,使用高超音速滑翔弹头实现远程精确打击,这种技术目前只有俄罗斯"先锋"导弹使用,但是"先锋"导弹使用的俗称"水漂弹"的桑格尔弹道,东风-17则使用的是中国独门的"钱学森弹道",二者有很大差异。从这两种典型武器上不难看出,中国的中程导弹技术已经远远领先于美俄两国。

(如果有《圣经》中提到的"末日",那么大概就是这个场面)

今天中国的火箭军已经成长为一支核常兼备,能打仗、特别是能打硬仗的部队。在未来可以遇见的国家统一和维护领土、领海主权的斗争中,火箭军必然会发挥其一锤定音的重要作用。而"东风快递",也将注定成为谁也不敢收的"快递"。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天津滨海网"或电头为"天津滨海网"的稿件,均为天津滨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天津滨海网",并保留"天津滨海网"的电头。